2021.05.11   
最新公布的2019年溫室氣體盤查,十大排碳企業占了全台灣整體碳排放的40%

2021-06-24

2021.05.11 最新公布的2019年溫室氣體盤查,十大排碳企業占了全台灣整體碳排放的40%

文章分享~~
最新公布的2019年溫室氣體盤查,十大排碳企業占了全台灣整體碳排放的40%,換算環境外部成本高達一年6,800億台幣,這代表,許多企業的獲利是用我們居住的環境換來的!在環保署推動開徵碳費之際,我們該有怎樣的淨零排放(Net Zero)策略?
極端氣候加劇,人類可改變的時間愈來愈少,2021年可說是氣候行動的關鍵時刻。台灣可否依循國際氣候領導者於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Net Zero),已從原本的公民團體倡議,進展到立法院副院長協同跨黨派立委的支持,甚至副總統賴清德日前出席企業ESG活動時,亦脱稿說出「台灣勢必要提出2050碳中和或其他新的氣候治理路徑,才能符合國際社會的要求。」
然而,要論辯台灣該如何減碳,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就是掌握台灣的碳紋理,亦即了解台灣的主要排碳大戶,方能研擬適切政策。
如何追查台灣排碳大戶?
目前可掌握台灣企業排碳量的資訊來源有三:第一,證交所的公開資訊觀測站。這裡的企業社會責任(CSR)相關訊息專區,有個別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及減量資訊,目前有142家上市上櫃企業公布的排碳量資訊。第二,是各企業的CSR報告書。依據CSRone統計,2019年台灣企業編撰的600本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有3/4以上有提供該企業的排碳量資訊。第三,則是環保署的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依照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授權,年均直接與間接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的排放源,依據工廠別需個別進行登錄申報,且須經由查驗確認,故此資訊為重要法制管制依據。
但若要精確掌握台灣排碳大戶資訊,上述三個管道都有些不足。例如公開觀測站並未涵蓋諸如中油、台泥等排碳大戶,且資料更新週期較慢。在CSRone統計各企業的CSR報告中,僅可取得家數資訊而未能取得排放量資訊;且各企業CSR報告中揭露的排碳量,可能涵蓋該企業位在其他國家分公司的排放量,故在研究人力限制下,目前亦無法以此作為台灣排放大戶排名依據。
相較之下,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具有法源依據,排放量資訊亦具有可及性,故此為當前分析台灣排碳大戶的最適宜的資料基礎。目前,個別廠商於該平台上,會分別登錄直接(範疇一)排放量與間接(範疇二)排放量,前者乃指該廠區製程階段或燃料燃燒過程直接的排放量,後者則是指電力與蒸汽使用時,衍生的排放量。
以台積電為例,其直接排放量主要指廠區製程使用含氟氣體所產生的排碳量,而間接排放量則是指為了滿足其每年130億度的用電需求,因電力來源絕大多數來自火力發電,衍生的排放量。在進行排碳大戶分析時,應考慮其直接加上間接排放量較為適宜。而由於估算各企業用電衍生的排放量,因此便不將電力業納入排名。此外,依照法規要求,現行登錄資料是以工廠為主體,以台積電為例,其在登錄平台上共分為二廠、三廠、先進封裝廠等18筆登錄資訊。然而要掌握排放大戶,則應以公司為排名依據較為適宜。故在此將同一事業編號的申報資訊視為同一家公司,以此進行分析。
於全台排放量的占比上,由於2019年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尚未公布,僅能以能源局公布的108年度我國燃料燃燒CO2排放統計與分析作為比較基準,故占比會因是否有考慮工業製程直接排放、農業與廢棄物排放,約有10%的落差。
他們的排放,我們的成本!
若僅以排放量與占比表達十大排碳大戶的影響,可能過於抽象,故在此進一步估算十大排碳大戶的外部成本。這是把因為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所產生的極端氣候事件、公共健康、生產力降低等總體經濟衝擊,化約為每排放1噸溫室氣體所產生的外部成本。
外部成本估算方法參考德國環境署2020年12月出版的環境外部成本估算方法學3.1版 (Methodenkonvention 3.1 zur Ermittlung von Umweltkosten),在溫室氣體外部成本上,引用FUND整合性評估模型在1%折現率下,估出來的外部成本為每噸195歐元(約6,657新台幣)。以此乘上每個企業的排放量,便知其排放所導致整體社會須承擔的外部成本。
另一方面,為了讓排碳外部成本可內化至企業經營策略中,各國紛紛施行排放交易、碳稅等碳定價措施。台灣環保署規劃要先以碳費作為台灣碳定價的優先政策選項。
環保署2020年委託英國重要氣候政策研究智庫 LSE 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t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 與顧問公司 Vivid Economics的台灣碳定價之選項研究,報告中強烈建議碳費起徵費率可為每噸10美元(300元新台幣左右),但必須提出一清楚的遞增路徑,提升至可提供減碳誘因的水準。因此在此以300元新台幣作為排碳大戶應繳納的碳費之估算基準,而非報載常見的100元新台幣。
抓住大戶方能向淨零競逐
相較於2018年的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排行榜,前九名均未有變動,僅有長春取代群創入榜。但依照2020年的變化趨勢,台積電的排放量很可能會超過中油,擠入第六名。但若可將綠電占比拉高,其未來幾年雖然產能大增,但應該不至於超過台化。
這十家排放量佔全台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40%,台塑四寶的排放量占比為19%,而中鋼集團占11%。藉由外部成本,就可以跟各企業的營收進行比較,如同台積電在CSR報告出爐時,會同時呈現環境損益分析報告。
當然,由於本文在此採用的溫室氣體單位外部成本高於台積電估算時所引用的美國環保署高折現率的舊估計值,所以光是計入溫室氣體,作者估算出來的環境外部成本就遠高於台積電自己估算的每年145億台幣。依照此估算結果,台塑四寶的排碳外部成本達到3270億元,跟台塑總集團2019年總營業額2.05兆元,稅前利益2058億元相比,這是不可忽略的數字。
碳費以每噸300元新台幣計時,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2019年共應繳納300億元。依據綠色國民所得帳,目前台灣每年用在溫室氣體減量的預算合計為26億元,政府支出4.5億元、產業支出21.5億元。可見光是此低廉碳費費率,都將對台灣減碳政策的財源挹注上有極大的影響。
台塑集團、國營事業是台灣兩大碳排放源
若進一步分析十大排碳大戶的企業承諾,台積電與台泥已分別宣示RE100(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以及2050水泥產品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亦有採用內部碳定價措施。
中鋼集團在經濟部推動淨零路徑下,要求國營事業應積極研擬碳中和策略,日前已見其在公司治理暨永續委員會下設置中鋼節能減碳及碳中和推動小組,但步伐已落後寶鋼、浦項鋼鐵、新日鐵等亞洲鋼鐵同業。其餘尚未見淨零路徑研析與策略擬定的排碳大戶,多屬石化業,故應為後續產業減碳政策關注焦點。未來半年,是台灣淨零路徑研擬的關鍵時間點,決策者一方面可藉由掌握台灣排碳大戶的動向,在目前已有兩家公司願意提出淨零排放承諾下,應可破除淨零排放欠缺可行性的迷思。
另方面也要思考如何藉由台塑集團排放量占比達19%以及泛國營事業占比達到15%這兩大排放源,研擬具體行動策略,以趕上過往兩年間在全球向零競逐(Race-to-Zero)的氣候競爭力競賽上落後的步伐。
台灣十大溫室氣體排放大戶
2019排放量(萬噸)排放量占比  外部成本(億元)
估算繳納碳費(億元)
1.台塑石化275210.6%182583
2.中國鋼鐵21568.3%142965
3.中龍鋼鐵9043.5%59927
4.台灣化學纖維8333.2%55225
5.台灣塑膠7923.1%52524
6.台灣中油 7733.0%51323
7.台積電7703.0%51023
8.南亞塑膠5552.1%36817
9.台灣水泥4481.7%29713
10.長春石化3331.3%22110
資料來源:環保署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本文作者估算註:電力業的碳排放多已計入用電戶的衍生碳排,因此碳排統計不再計入電力業